高考作文應該注意的三個點
更新時間:2024-11-24 00:57 > 來源:98作文網(wǎng) 寫作方法文章摘要:由查字典作文網(wǎng)資料整理一、重彈“命題作文”之所以曰“重彈”,乃因為這種高考作文模式已經(jīng)久違多年了。2006年江蘇高考作文題“人與路”是“話題作文”向“命題作文”的一種過渡,有人把它稱為“提示型命題作文”。
一、重彈“命題作文”
之所以曰“重彈”,乃因為這種高考作文模式已經(jīng)久違多年了。2006年江蘇高考作文題“人與路”是“話題作文”向“命題作文”的一種過渡,有人把它稱為“提示型命題作文”。因為,它與“話題作文”相似,設計了一個“提示語”,但立意的指向與“話題作文”不同,并且在“提示”之后給出了明確的“命題”——題目明明白白地印在考卷上,考生不需要,也不應該自己擬題了。
由于“命題作文”教學這些年有所忽視,故高中語文教師和學生應在這方面投入較多的精力,了解它,研究它。當然,我們不能猜題押題,單打一,“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仍需認真地進行教學。
何謂“命題作文”?
“命題作文”是一種直接給“題目”的作文。這題目,往往是一個詞、一個詞組或一個短句。如“秋”、“手”、“門”、“牛”、“泣”、“雨后”、“鄉(xiāng)音”、“尋找”、“眼睛”、“習慣”、“嘗試”、“柳暗花明”、“小荷尖尖角”、“有人敲門”、“過河小卒”、“理論對實踐有指導意義”、“毀樹容易栽樹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等。這一種作文題不給學生其他文字材料,有時限制文體,多半文體不限。
“命題作文”的優(yōu)點是:考題簡潔,有強烈的聚焦感,不容易對考生產(chǎn)生立意、構思、情境、行文色彩之類的定向“誘導”,考生可以由“題目”起飛進入開闊的聯(lián)想空間,文體的選擇也比較自然。茲評析幾則“命題作文”試題。
1、《過河小卒》
這是我指導南京師范大學教工子女迎接高考時用過的訓練題。要求寫成議論文。此題的“中心論點”比較明確,無需同學們費神——小卒過河勝似車,“小”可以變“大”。它主要用來訓練考生們的“分析”能力,即學會“分解”出幾個像模像樣的“小論點”(分論點)。結果,南師大的教工子女們很爭氣,層層深入地“分解”出好多個:小卒必須過河,不過河只能被動挨打;“過河小卒”靈活機動,戰(zhàn)斗力大增;“過河小卒”應當有協(xié)作精神,與“車”、“馬”、“炮”相互配合;“過河小卒”要腳踏實地,步步為營;過河后,小卒在沖鋒陷陣中面臨更大的危險,要義無返顧,不怕犧牲;關鍵時刻小卒可以直搗“黃龍府”,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過河小卒”的精神,就是胸懷全局的精神;“過河小卒”的精神,就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匹夫”精神,等等。
2、《門》
這是1989年夏季,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江蘇省高中作文大賽”的命題。十分簡潔,內(nèi)涵甚豐,可以任學生自由聯(lián)想,因為與“門”有關的生活故事太多、太多了。由于限制得比較“實”——必須寫“門”,所以參賽同學不太可能“套用”現(xiàn)成之作。后來,又有朋友將此題發(fā)展為《有人敲門》,那就更加有“情節(jié)”、更加有“動感”,也更難“宿構”了。這次大賽,海安縣中學的高三學生丁捷脫穎而出,他寫了兩個“門”,同在一條巷子中,面對著面:一個是“師門”,住著一位桃李滿天下的高中語文老師;一個是“官門”,住著一位縣里的有些貪的“大干部”。兩“門”對照,妙趣橫生,哲理悠遠。丁捷此文得了一等獎。
這是我為中文系一年級“寫作”考試出的作文試題,要求寫成“記敘文”。這是一個有新意的、開放性的考題。然而,約束力不夠大。有一位同學竟寫了這么一個生活小故事:兩位中學女生同座,一位名叫“柳暗”,一位名叫“花明”,性格殊異,矛盾不斷,卻又能處處化解,終于相反相成,心心相印,成長為令人羨慕的“姊妹花”。在談到柳家為女娃取名時,作者寫得妙趣橫生:全家老少十余口,為了取名爭得面紅耳赤,最后由老爺爺拍板:翻詞典,掀到認定的某頁某行某字,就用它!結果翻出一個“暗”字,全家都傻了眼。于是再由老爺爺拍板: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就用“暗”字,說不定“柳暗”運氣好,有朝一日遇上“花明”呢!你瞧,多有生活氣息,多有人情味兒,多有人生哲理!我面對這篇作文,只好苦笑。因為,它切合命題要求,考生完全可以把《柳暗花明》讀作兩個人名兒。我思考再三,給了這位異想天開的學生高分。
4、《鄉(xiāng)音》
這是我為江蘇省高中作文大賽命的一道題,不容易套用現(xiàn)成的記敘類作品。因為,在考生的腦海里,很難一下子搜索到與“鄉(xiāng)音”緊扣的優(yōu)秀記敘文。競賽的結果相當理想,參賽者不但思路開闊,而且推出了好幾篇精彩、獨到的好文章!
面對“命題作文”題,若要寫成“記敘文”,就必須敏銳地發(fā)現(xiàn)“命題”中的“情感穴位”,聯(lián)系自己的情感生活,機智地加以發(fā)揮。這種“以情感人”的文章,最容易打動閱卷者的心靈弦索,取得最佳的效果。
有些“命題作文”是“理論性”的,要求學生寫成“議論文”。“議論文”必須“以理服人”。為了做到這一點,學生應當在弄清題義的基礎上,準確地把握它的理論“焦點”,然后用自己的“思想石遂石”去撞擊它,在碰撞中激發(fā)理論的“火花”。這樣,文章的理論闡述就可以既集中,又向縱深拓展了。
譬如當年考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命題中的“理論焦點”,不在“憂天下”,而在“先憂”、“后樂”。只有撞擊“先”、“后”二字,才能有所拓展,才能有思想的閃光。我在閱卷時試著寫過一篇“下水作文”,始終與“先”、“后”周旋,幾乎把能想到的有關“先”、“后”的人生哲理全部都調(diào)集起來了。于是,有了以下寫作思路:“先憂”,是“天下未憂我已憂”;“先憂者”,不是“先知先覺者”,而是“先”于學習、“先”于調(diào)查的人;“先憂者”,還必須是“先行者”;“先行者”不是“獨往獨來”的“英雄”,而是以喚醒民眾為“先”;“先憂者”不能自恃有“先見之明”、“先行之苦”,就認為自己可以“先樂”;“先樂”可恥,“與民同樂”也不是最高境界;真正的“先憂者”必須“后樂”;不能“樂而忘憂”,“舊憂”過去又有“新憂”在前頭;只能“居安思危”,永遠當一個“先憂者”,當一個“后樂”的傻子。
當然,作為一名高中學生,不可能、也不必要像我這么思考(何況我不是臨場寫作,不可能只用50分鐘)。同學們只要能覓取其中一點、兩點,就可以了。
二、懇請多寫“記敘文”
這兒用了“懇請”二字,“記敘文”三字還加了引號。足見此時此刻,我是在認真地進行呼吁!此話不知講過多少次了,但是,應者寥寥!
一般說來,高考作文主要是兩種文體:記敘文和議論文。考生選擇哪一種為好呢?從這些年來的作文答卷情況看,選擇記敘文比較理想。這是毋庸諱言的。盡管高中教綱要求學生兩種文體都會寫,盡管兩種文體的寫作難度大致相當,但是經(jīng)過實踐的檢驗,議論文寫作從來都是高考學生的弱項。因為,議論就是“分析”,分解和剖析事物的內(nèi)部構造和內(nèi)部矛盾、外部聯(lián)系和外部矛盾,并作出自己的總體上的判斷。這是需要生活閱歷和人生經(jīng)驗的。甚至可以這樣說,不在人生的道路上嘗過許多酸甜苦辣,摔過幾次大筋斗,是難以講出多么深刻的道理來的!高三學生的年紀都在18歲上下,如今又基本上被“圈”在學校里,“茅廬”還沒有“初出”,要他們發(fā)表人生的見解,分析事物的“內(nèi)里”和“外在”,委實是難為他們了!說明白一點,這是“趕鴨子上架”!我在十多年前就強調(diào)這一點,這幾年遍閱江蘇高考作文試卷,越發(fā)覺此話應當挑明——100個考生寫議論文,有1篇“優(yōu)秀”就算不錯;而100個考生寫記敘文,往往會有三四篇“優(yōu)秀”!這是粗略的估算,但大體如此。朱光潛先生說過:“我從十歲左右起到二十歲左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陰都費在這種議論文上面......我自知得不償失。”北京師大劉錫慶先生說:“我主張中學生少作議論文......真正的議論文要到大學里去再說。因為人在十八歲以前思想不成熟,邏輯思維很難發(fā)展到縝密嚴謹?shù)某潭龋麑ι鐣恼J識也不深刻。”
然而,據(jù)我所知,一些語文老師還在要求學生拼命寫議論文,說是比較“保險”。這“保險”,就是按照“提示語”、按照常規(guī)思路去寫,大家都擠在一起講“公理”、講“常理”、講“大道理”!凡是閱過卷的人都知道,這種高考作文是很難越過中檔分數(shù)線的!當然,如果某考生平時的思辨能力比較強,臨場又迸發(fā)出理論靈感,那也有可能寫出相當精彩的、有自我見解的議論文來,如2005年江蘇考區(qū)的優(yōu)秀議論文《沒有了妖魔的取經(jīng)之路》和《善始之論》(用文言寫成)。然而,這種作文可謂鳳毛麟角,十分鮮見!
凡作文者,都必須從“記敘”始,打好扎實的“記敘”基礎,否則難以登堂入室。從感性到理性,從對鮮活的現(xiàn)象世界的把握到對生活事理的領悟,這是一條最基本的認識規(guī)律。大多數(shù)高中學生,都內(nèi)蘊著寫好記敘文的潛力。他們有獨特的少年視角、敏感的情思,只要自自然然地落實到試卷上,就會有股子動人心弦的力量,就可能在高考作文中脫穎而出,這是那種解說“提示語”的作文無法比擬的。
應當說,大多數(shù)中學生都已具備寫好記敘文的潛力。他們的純真,他們樸素的視角,往往能發(fā)現(xiàn)許多成人不容易看到心里去的東西,如果把這些東西自自然然地寫下來,其審美效果是非比一般的。南師附中的方欣同學寫過一篇《假發(fā)的風波》,很能說明這個問題。方欣的爸爸謝頂忒早,為了美化自己的儀表,他特意去選購假發(fā),此乃人之常情。由于老方在柜臺前挑來揀去,結果引來了一大堆“看客”,這可叫陪爸爸逛商店的小方欣尷尬萬分。她惱了,整個晚上都不理睬老爸,老爸為博得千金之歡欣,第二天毅然將假發(fā)退掉,頗有一點“犧牲精神”。小方欣知道此事后,心弦振蕩,哽咽著勸老爸再戴假發(fā)......這便是“假發(fā)的風波”,平平常常,純?nèi)皇羌页T捳Z,但它把處于“花季”的女中學生的“自尊”和“羞澀”,把父女之間醇厚的親情,把當代世俗生活中活潑可愛的“浪花”,天然無邪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原汁原味,令人回味無窮。
這就是“清水出芙蓉”;這就是“天然去雕飾”。
在高考作文時,有幾個具體問題必須注意:1、不要寫那種“純”抒情的、空泛的“散文”,應當實實在在地寫“記人”、“敘事”、“議論”的文章;2、“故事新編”很難寫,不要以為它是“終南捷徑”,如果你沒有這個“金剛鉆”,就不要攬這個“瓷器活”;3、不要寫那種隨心所欲、肆意編造的“科幻作品”,動不動就是“時間隧道”,動不動就是“星球大戰(zhàn)”,W教授,X教授,Y教授,等等;4、不要搞許多“一”、“二”、“三”、“四”,把文章切割、肢解的很破碎,盡可能地一氣呵成;5、不要在標題下來三、四句玩“深沉”、玩“哲理”、玩“文字游戲”的“題記”,那是很令人倒胃口的,效果很不理想,影響了閱卷老師對“正文”部分的閱讀情緒。
三、議論要出“新”
如果你要寫議論性的高考作文,那就不能滿足于講一些“明擺著”的道理,要努力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盡可能發(fā)現(xiàn)一些其他考生沒有發(fā)現(xiàn)的東西。
當千千萬萬考生寫同一道作文題時,如果大家都寫“明擺著”的、人人皆知的道理,其結果必然是令人心煩,雖然你說的“道理”百分之一百的正確。
舊話重提:1981年考《毀樹容易栽樹難》,不少考生寫中華民族這棵參天大樹也面臨著“毀樹”的考驗。那么,誰是“毀樹人”呢?明擺著有幾個:萬惡的“四人幫”,人民公敵蔣介石,竊國大賊袁世凱,還有一個慈禧太后。這一年,有幾萬考生不假思索,不約而同,一齊“撲”向這幾個“家伙”??陀^地說,這些考生講得一點也不錯;但是,當幾萬人不斷重復這么一個“話頭”的時候,閱卷人的“感覺”就不太美妙了。高考是人才選拔,是競爭;高考作文的“發(fā)展等級”,十分講求脫穎而出,千萬不能“大路貨”。如果滿足于“大路貨”,原本上等水平的考生就可能降為中等,原本中等水平的考生就可能降為下等了。
我至今仍清清楚楚地記得,當時的江蘇考生中,只有一個人沒有滿足于“明擺著”的東西。他在簡括地議論了“四人幫”之流的罪惡之后,做了一個重要的概括:無論是“四人幫”、蔣介石,還是袁世凱、西太后,都是屬于古今反動派,他們的反動本性決定了他們是“有心毀樹人”。
請各位讀者注意:話說到這兒,別開生面的“好戲”就要出臺了,“新的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在向你招手了!
怎么更進一層,柳暗花明,進入“又一村”?
這位考生的辦法十分簡單,他找到了與“有心毀樹人”相對應的另一面——“無心毀樹人”。以“無心”對“有心”,我相信所有的江蘇考生都能夠做到。然而99.99%的考生就是沒有做到。為什么?思考的方法不對頭,不曉得正面看看、背面看看、左邊看看、右邊看看、上邊看看、下邊看看......這種看“法”,就是用兩點論觀察事物、分析問題,就是辯證思考。辯證法說復雜確實復雜,說簡單也非常簡單,就看你能不能樸素地加以運用。
且看這位考生是如何在“又一村”里大顯身手的:他認為,“無心毀樹人”是大量存在的,不外乎三種類型——1、揠苗助長者,如搞“土躍進”和“洋躍進”的人;2、不學無術、不會種樹者,如“渤海二號”事件的責任者;3、搞不正之風者,他們更像無形的病毒在侵蝕著祖國這棵參天大樹的身體。這位考生總結道:我們不但要敢于和善于同“有心毀樹人”斗爭,而且要敢于同“無心毀樹人”斗爭,更要持久地、細致地同自己身上消極的、錯誤的東西作斗爭。
以上一例太典型了,所以我不厭其煩地抖出“陳年芝麻”,希望廣大考生能從中悟出一點什么東西來。
“嘈嘈切切錯雜彈”。愿江蘇2007年考生能有所回應。我們期待著“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美妙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