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三代人的“雨花臺作文” 3500字
文章摘要:高中寫人作文:怎么寫好翻翻三代人的“雨花臺作文”3500字作文?上世紀50年代,渴望當個“戰(zhàn)斗英雄”。上世紀70年代,暢想崇高的理想。進入新世紀,作文躍出套路更有個性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清明前后組織學生去雨花臺祭掃革命先烈就成為南京甚至周邊地區(qū)不少中小學校春游的固定項目,以祭掃為主題的春游結(jié)束后,老師們往往會要求學生寫下一篇“雨花臺作文”。以下是葉柏穎寫的《翻翻三代人的“雨花臺作文”》范文;
好翻翻三代人的“雨花臺作文”作文3500字概況
- 作者:葉柏穎
- 班級:高中高三
- 字數(shù):3500字作文
- 體裁:寫人
- 段落:分40段敘寫
- 更新:2022年06月23日 03時44分
上世紀50年代,渴望當個“戰(zhàn)斗英雄”;上世紀70年代,暢想崇高的理想;進入新世紀,作文躍出套路更有個性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清明前后組織學生去雨花臺祭掃革命先烈就成為南京甚至周邊地區(qū)不少中小學校春游的固定項目,以祭掃為主題的春游結(jié)束后,老師們往往會要求學生寫下一篇“雨花臺作文”。在半個多世紀之后,有些當年寫過這篇作文的人已經(jīng)成了爺爺奶奶,又看著孫輩們踏著自己走過的路,寫下一篇篇同樣的“命題作文”。本報向社會廣泛征集“雨花臺作文”以來,收到了不少讀者的熱情投稿,有不少老人遺憾于找不到當年的文字就給我們寫來了游雨花臺的回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一邊是沉淀著記憶的泛黃的文字,一邊是新新人類的思想火花,不同的“雨花臺作文”見證著時代變遷。
[三代人的雨花臺作文]
>>>回憶上世紀50年代
祭拜后最愛“打仗”
南京市民谷萬中老先生
對于生活在城南地區(qū)的孩子們來講,雨花臺是他們最熟悉不過的地方了。如果聽到教師說這次春游是到雨花臺,男孩子最為興奮,因為那是打游擊的最好去處。
那時候的雨花臺,沒有圍墻,不收門票,雨花臺還有舊時遺留下來的幾個鋼筋水泥碉堡和多處光禿禿的小山丘,因此,它們是娃娃們一處天然“演兵場”。女娃兒考慮的通常是準備好牛皮筋,謀劃著到野外那廣闊的綠茵茵的草坪上大顯身手。
到雨花臺去玩,首先是向革命烈士敬獻花圈,為先烈們祭掃陵墓。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過后,我們便開始了向往已久的“自由”活動。恐怕是剛剛受到烈士事跡激勵的緣故,在激烈的“戰(zhàn)斗”中,同學們似乎比平常要來得更加勇敢,“沖?。。 笨谔柭曊鹛靹拥?,響徹整個山林,那樣的情景令人至今難以忘懷。
>>>上世紀70年代
憑吊雨花臺烈士墓
四月五日,金色的陽光照耀著大地,春風輕輕地吹拂著紅旗。我們懷著對革命先烈無限敬仰的心情,來到了雨花臺。今天,前來憑吊烈士墓的人很多,有工人、農(nóng)民,有教師、學生,有共青團員、少先隊員,還有外國朋友。
雨花臺,這英雄的土地,灑遍烈士鮮血的山岡,紅梅怒放,蒼松挺立。雄偉的主峰,莊嚴地矗立著革命烈士紀念碑。碑上,毛主席的親筆題詞“死難烈士萬歲”六個大字金光閃閃。我們獻上了花圈,瞻仰著烈士紀念碑,想到無數(shù)優(yōu)秀的共產(chǎn)黨員和革命戰(zhàn)士,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為了人類的幸福,英勇戰(zhàn)斗,前赴后繼。在敵人陰森森的監(jiān)獄里,他們堅持斗爭,對革命充滿了必勝信心;在敵人的刑場上,他們昂首挺胸,視死如歸,表現(xiàn)了革命英雄氣概!烈士的鮮血染紅了雨花臺。
革命先烈雖然犧牲了,但是,他們的精神永遠活在我們心中?;貋頃r,走在雨花石鋪成的大道上,我們默誦著毛主席的教導“成千成萬的先烈,為著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踏著他們的血跡前進吧!”
>>>2007年
永遠地仰望
去的時候我們步行,同學們路上有說有笑。春寒料峭,許多景物剛剛開始生命的旅程,路旁的小草悄悄地從土里鉆出來,剛抽芽的柳條隨風擺動。
未到雨花臺,一種清新的感覺撲面而來,高大的灌木叢呈球狀在臺階旁鋪設(shè)開,幾棵高大蔥綠的樹用力地向上生長。黃色嬌小的迎春花星星點點地在枝條叢中散開,這一切能讓人想到一樣東西——生命。
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的雕塑,雕塑很高,使我不得不仰著頭看:一位威武英勇的戰(zhàn)士兩手套著掙斷的鐵鎖。這雕像仿佛重現(xiàn)了他們掙斷鐵鎖的那一幕。我心猛地一怔:是啊,鐵鎖再牢,也捆不住烈士的勇氣,黑洞洞的槍口,也泯滅不了烈士的決心。
當全場安靜,全體師生開始為烈士默哀。在磅礴的音樂聲中,我低下頭,閉上眼睛,我似乎感受到這音樂的凄涼,那時黎明的號角,是戰(zhàn)士的口號,是激動的淚水,是勝利的歡笑。我無法回到那個時候,但我能想象得出從五四運動到南昌起義,從二萬五千里長征到盧溝橋烽火,革命烈士的堅定信念,寫在淚水里,寫在血泊中,寫在這首歌里。
隨著音樂聲越來越輕漸漸消失,我的幻想也回到了現(xiàn)實,這似乎是一次人格的凈化,這里的石頭是有體溫的,雕塑是有生命的。在平靜泥土下的長眠者,他們會有平靜的長眠嗎?
當這次掃墓接近尾聲,即將離開這塊靈魂的凈土時,我又一次回頭仰望那尊雕塑,這一刻,我們與烈士,在被過濾過的空氣中,交換我們的靈魂——他們在等什么呢?
看著與進門一樣的景物,我猛然頓悟:他們用血肉之軀為祖國迎來勝利的春天,現(xiàn)在的中國僅僅是一個開始,她將走過風雨,走過四季,需要我們把她裝扮得更完美。等到中國位于世界榜首,他們就可以安息了。
上了校車,班里同學出奇地靜,受了這場靈魂的洗禮,他們也一定想到這些,一定應許了自己。中國一定可以富強、發(fā)達起來,一定可以!我回首漸漸遠去的雨花臺,那些偉大的烈士們,在你們碑前,我久久地仰望。
[不一樣的文字,一樣的情懷]
由于版面有限,我們從此次征文中選登了有時間代表性的3篇。第一篇是南京市民谷萬中老先生寫的。由于五十年代的“雨花臺作文”隨著歲月變遷,現(xiàn)在已很難尋得真跡,所以谷萬中寫下了回憶當年學校組織春游雨花臺的文字。谷老自己總結(jié),當年“革命教育是主旋律”,不過,在文章中可以看出,當時新中國經(jīng)歷戰(zhàn)爭的洗禮剛剛誕生不久,孩子們對當一名戰(zhàn)斗中的英雄非常向往。
第二篇作文是30多年前的清明節(jié),時任鳳凰街小學語文老師的洪懷義帶著三年級的小學生去雨花臺烈士陵園憑吊后寫下的一篇范文。當時學校組織師生們共同編扎了花圈。洪懷義回憶,活動那天,一路上抬著花圈、打著隊旗的同學走在隊伍最前面。少先隊員身穿白襯衫藍褲子,佩戴紅領(lǐng)巾,步伐整齊,緩緩前進。憑吊烈士墓時,個個神情凝重,向烈士默哀致敬,許多人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淚水。參觀烈士史料陳列館后,同學們在山坡上尋找自己喜愛的雨花石。“雨花臺,我不知來過多少次,惟有這次感受最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洪懷義說。這篇文章1973年時被選入南京市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1983年又被編入江蘇省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材。
第三篇作文是07年金陵中學河西分校張雪偉同學在游雨花臺后寫下的作文,這篇作文也作為優(yōu)秀習作得到了該校蔡瑩老師的推薦。
在閱讀了這么多“雨花臺作文”后,最令人感到驚訝的是谷萬中的文章,原來50年代的孩子與現(xiàn)在的孩子一樣,春游雨花臺后也有豐富多彩的“自由活動”,那時的孩子與現(xiàn)在的孩子一樣,對這樣的“活動”充滿了向往。不同的是,對烈士的悼念在不同的年代的作文中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正如金陵中學喻旭初老師告訴記者的,七八十年代的學生作文比較講求政治性,尤其是去雨花臺烈士陵園這樣的地方,就應該要談到崇高的理想,而且當時的學生們的確就是這樣想的。90年代之后,大量文化元素涌入,孩子獲得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他們也更多地發(fā)展個性化的思想,這時孩子們的作文就不再按一個套路來寫了,他們更多的注重寫出自己眼睛看到的,內(nèi)心想到的東西。然而,不變的是,不同年代不同的人去雨花臺都會為烈士們的英雄事跡感動和振奮。
[只要用心寫,都會深有感觸]
金陵中學特級教師喻旭初老師帶了幾十年學生,看了幾十年“雨花臺作文”,他感覺盡管不同的年代學生作文都有很鮮明的時代特征,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學生們只要是用心去寫的,都有很深的感觸。
“我在金陵中學任教已經(jīng)45年了,我第一次去雨花臺是1963年,當時的雨花臺很簡陋,還沒有雕像。我是一個人去的,感覺一個人很孤單。后來我每年都和學生一起去,一直到2003年。我覺得這樣一種集體活動非常好,因為有特定的氛圍,學生們喊口號,向烈士致敬,默哀。記得早些年憑吊完了還會組織學生到草地活動舉行主題班會,大家談心得,有很多學生會感動得流淚,真的很受教育。”
去年4月,本報還曾對中小學生最喜愛的春游去處做過一個小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小學生們對春游雨花臺仍然是興趣濃厚,中學生中就有人認為年年去,失去了新鮮感。對此,喻旭初認為,現(xiàn)在學生學業(yè)負擔很重,許多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對傳統(tǒng)教育心有反感,孩子們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他認為,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學校在組織活動時沒有動腦筋。現(xiàn)在很多學校組織學生去雨花臺都是坐著校車來再坐著校車回,有些學校還發(fā)動有私家車的家長接送孩子,喻旭初認為這樣很不好,他建議祭掃雨花臺,如果學校不是太遠的話最好還是步行去,那樣更有意義?!皩W校組織2000多人的隊伍,浩浩蕩蕩走在大街上,歷時40-50分鐘,對學生要進行整隊,要求學生遵守紀律,這既是對學生很好的教育,也是對市民的教育,大家都知道這是去雨花臺憑吊烈士的?!睂嵙暽鷣喼?本報記者石小磊
-編后:人人心中都有 清明作文情結(jié)
編者生于1979年,老家在蘇北農(nóng)村。雖然孩提時代沒有拜祭過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但看到上面三個時代的雨花臺作文,還是心有戚戚然。因為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的近10年時間,編者都在老家上小學、中學,這十年的跨度,每個清明節(jié),編者都要在學校的組織安排下,到烈士陵園去掃墓。同樣毫無例外,每次掃完墓后,老師都要我們寫下一篇作文。
當年的作文我自己是怎么寫的,記得已經(jīng)不是太確切了。但作文里的幾個關(guān)鍵語句卻還真是歷歷在目,記得我的每篇作文里都有這樣的字眼,“巍峨的烈士紀念碑高高聳立”、“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鮮紅的大字”、“沒有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近10年時間,這些語句我?guī)缀跏前儆貌粎挕?/p>
相比上面三篇作文,編者這近10年的清明作文顯得有些機械重復,缺少新意。但聯(lián)想到我們所處的那個年代,一個迪斯科剛剛流行的年代,一個一部《上海灘》就能營造萬人空巷場面的年代,一個改革開放的春風才剛剛吹起的年代,您也許就不會太苛責編者的文章了。但讓人高興的是,從2007年的這篇作文里,編者看出了這代人心中蘊藏的巨大的激情和能量,那種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也切切實實感受到國家的巨大進步。
上面這三篇作文是時代發(fā)展的一個縮影,但似乎是少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描述,希望編者的這段文字聊作一個小小的補充。
作者:高中高三學生(2)班 葉柏穎 時間:2022-6-23 03:44
好文章,贊一下
814人
很一般,需努力
6914人
太差勁,踩一下
3人